【原创】“赤壁之战”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反常现象?(赤壁之战中的人物形象)
刘备兵败,曹操大军一路追到赤壁,东吴上下一片惊慌,马上出现了两种意见,其中以张昭为首的主降派明显占上风,弄的孙权举棋不定,于是就有了诸葛亮的斡旋,一出舌战群儒,好象说的很轻松,其实为主战派帮了大忙,如此内部问题一解决,孙权立即拍板:开打。
诸葛亮能促成这一仗,刘备就捞到了喘息机会,按理说,他的出差使命已经完成,但却不回去,吃不准是什么意思,人家东吴这边调兵谴将,忙的不亦乐乎,他在一旁摇摇扇子听听看看,也没出过什么实实在在的好主意,这段日子如同疗养性质,只有周瑜请刘备过江准备加害,才算紧张了一回,但远远的看见关羽站在一旁,马上就放心了;当然,后来在手心里写过一个“火”,也算是给周瑜看心病,此举貌似高明,其实周瑜也写了这个字,两人都想到用火攻,诸葛亮不过敲个边鼓,不存在负责任或下决心,从周瑜角度说,此事相当于听听别人意见,最多算是“英雄所见略同”了。
表面看,赤壁之战场面宏大,其实真打起来后也没多少故事,许多笔墨还是花在双方斗智和运筹方面,都知道曹操是个很有心计的人,但在周瑜面前居然没赢过,比如蒋干盗书被利用,庞统献计乱采纳,错杀蔡茂张允,等到醒悟,懊悔也来不及了,甚至连黄盖的诈降都看不出破绽,这段日子曹阿满的脑子好象有点进水,表现近乎愚蠢,仿佛与官渡之战判若两人,想想简直不可思议,从局部情况看,周瑜的机智和统帅力都体现的淋漓尽致,本事好象很大,其实说穿了,不过是作者的用心铺垫,骨子里面全是为了烘托孔明而已。
周瑜和诸葛亮本不相识,经鲁肃介绍才走到了一起,几次接触后,周瑜觉得此人不得了,认为早晚是东吴的劲敌,于是动了个脑筋,派诸葛亮的哥哥诸葛谨上门叙情,目的就是劝其跳槽,面对厚道的兄长,孔明当然清楚背后的指使人物,所以非常礼貌的拒绝了,这个回合中,周瑜的不明智已初露端倪,按当时情况,就算诸葛亮有这想法,也不可能马上答应,因为东吴已被逼上火山口,安全系数还不如刘备集团,更何况由诸葛谨引荐也不合适,如果真要做成这个事,也必须由孙权亲自出面,起码象刘皇叔那样礼贤下士,才会有一丝可能。
《三国演义》中,火烧赤壁是个份量很重的章节,小说处处把周瑜的智慧凌驾在曹操之上,公瑾踌躇满志一路潇洒,但遇到诸葛亮,马上就不灵了,表现一点也不象个大都督,心胸也突然变的非常狭窄,许多地方和小孩斗气差不多,比如“草船借箭”这个事,明摆着难以完成的任务,却硬要搞这样低级的杀人把戏,也真亏他玩的出来,面对无赖般的军令状,诸葛亮似乎必死无疑了,哪成想孔明不但懂气象,还算准曹军雾天作战的心理,十万羽箭一夜到手,周瑜捞到这么大的便宜,居然心中更加不安,直到“借东风”时也不放过,虽然机关用尽,最终还是棋输一着,孔明稳稳的坐上赵云的小船,扬长而去。
应该讲,赤壁之战的过程描写很精彩,连接方面似乎无可挑剔,其实仔细推敲,还是存在不少疑点,比如曹操如同换了个人,按当时情况看:手里有83万人马,已具备绝对压倒优势,理应速战速决,没想他却重视安营扎寨,停在那里一直不动弹;明知水军不是己方长处,却拼命把这里当主战场来经营;至于自己的计谋屡屡失算不说,还不断上人家的当;最后全军被烧的一塌糊涂,自己狼狈奔逃,败走华容道时幸亏遇到关羽,否则连老命都没了,这些东西怎么看都不对劲,根本不象叱咤风云足智多谋的曹孟德所为,虽说胜负乃兵家常事,一仗败北也在所难免,但过程中把曹操描写的如此低能,似乎有些不靠谱。
诸葛亮的表现更莫名其妙,既然人家不怀好意,为什么还老是赖着不肯走?实在搞不懂他的意图,如果只是和周瑜玩玩智慧游戏,也没必要用自己的生命做代价,再说那些化险为夷的手段,看似高明,其实尽是没啥意义的脱身玩意,感觉诸葛亮除了给周瑜增加点嫉妒外,与曹军那边根本不搭界,总之,留在东吴并没多少实际价值,也谈不上帮忙或参谋作用,更别说左右整个战局了。
再说周瑜,也是奇怪的不得了,既然老想着谋害孔明,完全可以不留痕迹的简单操作,自己手握大权,不过“小菜一碟”的事,又何苦处心积虑的弄出那么多借口?结果都是些成全对方而贬损自己的笑柄,以周瑜对付曹操的智商看,此事怎么说都不合情理,当然,小说的戏剧性效果也必不可少,否则“既生瑜,何生亮”的名言就要逊色许多了。
原作者:路边小摊
原链接:https://blog.sina.com.cn/s/blog_69fa4efc0100qjaq.html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博客作者,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新浪客服。本账号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