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刘懿艳:突破“卡脖子”技术,大力培养智能网联汽车复合型人才(全国人大代表刘海玲)
[flv width=480 height=380 type=mp4 autostart=false]https://v.xinmin.cn/uploads/videos/2023/03/08/GOTD655977.mp4[/flv]
我国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正向着“电动+智能+生态”的智能网联汽车新时代“全速前进”,智能网联汽车已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下半场”竞争高地。
预估到2025年,我国智能网联汽车行业人才净缺口约为3.7万人,而2025年智能网联汽车涉及的相关专业高校本科生规模预计仅7300余人,智能网联汽车行业人才供需不平衡情况日益凸显。
汽车产业从工业2.0时代大步跨入工业4.0时代,行业形态从移动互联升级为产业互联,智能网联汽车行业从最初的应用软件场景开发,逐渐深探到底层操作系统、芯片等基础技术的研究、开发,对应人才需求的专业背景也从现有的以应用学科为主,逐步扩展到基础学科。从现状来看,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基础学科人才数量少、底子薄弱,不利于行业往纵深和长期发展。针对芯片、操作系统、基础软件等智能网联汽车“卡脖子”技术,智能网联汽车行业需要不断涌现一代又一代的高精尖技术领军人才,带领智能网联汽车行业突破技术瓶颈,占领智能网联汽车行业高地。
因此,加快出台国家层面的智能网联汽车人才培养及发展规划,已是大势所趋。其中,围绕智能网联汽车“卡脖子”技术,加强对高校相关基础学科建设的政策扶持和基础投入,设立专项激励,支持高校在数学、物理学、信息与计算科学、汉语言学等基础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为关键战略领域输送高素质后备人才,尤为迫切。
(新民晚报记者 姚丽萍整理 视频:姚丽萍 视频制作:曹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