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档专业工程师级别的车评栏目是否有商业前景?(车辆工程评级表格)

admin2年前行业信息243

不看好。

Top Gear是全球最火的汽车节目,成功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三个人都是开车高手,都是汽车消费大户,都有极高的文化修养,讲讲含蓄的英式冷笑话,同时又能像英国足球流氓一样,熟练运用FXXX words。

但肯定不包括“提供汽车厂级别的商品性评价”这个因素。

各国民众的文化背景不同、教育程度不同,但没有一个国家的老百姓爱打开电视机收看高等数学、金融学、经济学原理,但据说不少地方的老百姓都看股票财经新闻——因为这跟他们的纳斯达克或者上海A股账户里的数字密切相关。

汽车这个领域也一样,工程师的商品性评价体系太复杂、太枯燥、太不直接了。况且每个厂家的标准根本不一样——在德国车的评价体系里,开关门的闷音浑厚是重要的商品性体验,但日本厂家就不关心这些事情。

真正重要、直观的整车厂级别的商品性评价,比如百公里加速、噪音测试、百公里油耗测试等,汽车之家等垂直媒体在公元上个世纪就熟练掌握了。不核心、不直观的整车厂级别的商品性评价,比如路虎揽胜的涉水深度经测试比Jeep大切诺基强了x.xx cm,福克斯这个弯的极限比Golf强3km/h,你觉得隔壁老王看车时真的关心这些狗屁东西呢?

“整车厂商品性评价体系”这种工程师的工作方法,运用到车评中,根本决定不了一款车评节目的成败与否。真正决定一块专业的车评节目成败的东西,还是这款节目本身的媒体素质高低。

如果它有大猩猩Clarkson那样的尖酸刻薄、霸气外露、偶尔卖萌、阅车无数、黄段子无穷,有BBC多年以来的慷慨财力支持和客观中立的坚定立场,那么这个车评节目,无论是简简单单对着PPT点评车,剧情化的车辆体验,还是赛道里真刀真枪的比划,它都能够成功。

当然,非要生搬硬套“整车厂商品性评价体系”的话,这首先是对专业汽车媒体人的极大的不尊重!仿佛拿着一盘专业的松岛枫视频教案,逼迫烟花柳巷的姑娘们照着一步一步学下来,这是对东莞ISO标准的极大的不尊重!这是让戏剧演员,给真刀真枪的实干家上课!非常荒唐!

其次,就算是Clarkson来操盘这样的评车模式,也不免让一款本来可以很精彩的节目失去一些颜色。因为工程技术和信息传播完完全全是两件不同的专业的事情。

再说了,有什么样的受众需求和汽车文化,就有什么样的车评。有什么样的青训、基层教练和联赛体系,就有什么样的中国国家足球队。不好意思,国内就这环境。

有人说汽车之家是车托之家,所有的车评人都是充值的。

那我还是要说:汽车之家是国内最好的垂直汽车网站,大家最熟悉的几个车评人(名字不点了),除了个别微信软文专业户,我觉得还真的都是业内的优秀人物。

别光批评作者啊!这多容易啊!敢不敢讨伐一下人民群众呢?

噢,原来,讨伐人民是政治不正确。谢谢提醒啊!

比如,你就不该知道以下这些事实:

1 大多数受众的知识水平和汽车知识水平,都不高。

但是在互联网的平权背景下,是大多数人而非精英的观点和口味,决定了整体舆论的方向。

在这种情况下,车评专业与否、结论科学与否,根本不是是否受欢迎的关键啊!

纵然孔孟再世,慷慨高歌,估计台下也是鸡蛋多于鲜花,差评多于点赞。除非他讲课的平台叫CCTV。毕竟在管控舆论方向方面,我D是有天赋的。

2 绝大多数的受众,不愿意为严肃的知识和信息支付费用。

这一点不能怪大家,毕竟房价、物价越来越高,谁生活都不容易。鸡蛋和大米是必须消费的东西,智能机和Wifi是必须消费的东西,可能对有些人来说,买个腾讯会员看看NBA和《权力的游戏》也很开心,但是要付费看严肃的汽车消费评论?Are U kidding!?

有人说:你这样说就不对了。你看某某商业杂志卖的多贵啊,很多人买,某某付费商业APP里面很多优质内容都有人付费订阅。

我说:那不一样!那些高级的商业资讯、知识数据本身就是适合小众的高端人群消费的。这些人有钱有购买力、有学识会识货,买进这些信息内容,充实提高自己,赚更多的钱。

问题是:汽车消费?对于普通档次民用车的消费级评测内容,是天然面向人民群众,而非精准供应象牙塔里的学术精英或者华尔街里的西装革履。刘国梁先生再牛逼,每天就开一台车,隔壁老王每天也开一台车。

3 在这种受众需求面前,确实大量的汽车媒体被充值,大量的车评人写软文。

这么做,当然没什么好称赞的。

但是我理解,发生着一切都是有原因的。就像老王每天要养活一家老小所以在互联网上永远只接受免费内容一样,汽车媒体也要养活公司员工、满足股东的投资回报,所以他们无法像18岁的王二的小弟弟那样坚挺,那样清纯,那样阳光明媚!

4 在糟糕的环境里侵淫久了,中国的读者变得格外挑剔敏感难伺候

说的严重一点,很多人都或多或少染上了,受害妄想症(这个不是危言耸听,实际上,我们的社会,本来就是人与人之间缺乏基本信任的社会。什么老人倒在路上是否应该去扶,撞到了疑似碰瓷的家伙车主应该怎么办,车站旁边可怜兮兮的要借一点路费回家的苦命人该不该帮。)

这个病的由来很简单:媒体无法从网友处得到直接收入,内容立场不够客观-->时间长了,网友虽然不懂猪肉里到底有几种氨基酸,但还是能闻出猪肉其实臭了-->网友对媒体普遍的不信任,媒体写什么都都不信任,既然如此,媒体开始放肆的写软文,因为硬也没用-->有媒体需要新立牌坊或者偶尔良心发现或者有病,非要写一些真货,结果网友已经得了受害妄想症,加上自身也不专业,看不出来是真货,悲剧

既然有了较为普遍的受害妄想症,我们的读者就产生了一种有中国特色的阅读习惯——要求作者给数据,给证据,给绝对客观的测评方法。他们认为:人不可相信,数据不会说谎。

这种风气,其实也有。

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写点回答,发表一些观点,评论区总有“朋友”,用命令、质疑加上指责兼具的口味,要求我补充相关的数据,支撑我的观点。因为他们不相信人,相信数据,此外,他们对作者是不太尊重的,他们来是为了索要免费的信息和知识,又不是跟作者交朋友。

反映在汽车类媒体内容上,这种被害妄想症

对汽车媒体的生态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

举一个非常有趣的例子。

英国最主流的消费车评,也是个人第一份正式工作中,公司里的日本老前辈引导我看的一本英国杂志《What Car?》。

其中一篇典型的对比车评,是这样的。

New MG GS vs Suzuki Vitara

这是What Car对MG GS(国内的名爵锐腾)和铃木维特拉一个横评中的节选,包括车型概述和动态部分。

这个行文的特点,可以归纳为:

1 内容简单,不面面俱到

2 通俗,不需要英文六级水平也能看懂

3 直白的叙述编辑的感受,不堆数据,而是直接给出观点

What Car是这样做的,美国的消费者报告Consumer Report,也差不多的。

在国内外的广大车迷看来,这些媒体都是客观的中立的专业的。简单来说,读者信任What Car。

而国内被喷的很厉害的汽车之家,一篇典型的横向评测,是这样的。

汽车之家在评测本田新车冠道的时候,按照他们的日常做法,对噪音、加速、油耗、刹车等动态性能,做了细致的评测,有图表有数据横向比较。

这也只是汽车之家典型的测评文章的一部分而已,全文还有更多的内容,包括静态评测中大家非常熟悉的腿部几拳、头部几尺。

这种评测风格,我概括一下,就是与What Car完全相反:

1 内容复杂全面,一款车的方方面面,都要照顾到(其实就已经比较类似整车厂的商品性评价了)

2 风格很专业,加上篇幅超长。说实在的,给不懂车、对车兴趣不大的朋友看,阅读难度颇大

3 力求避免较多的主观评测,而是引入了大量的客观参考标准,大量的测试数据,力求客观叙述,把判断的权力留给读者

当然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读者还是认为汽车之家是著名的“车托之家”。

读者并不太信任汽车之家这样的国内媒体。不管你如何在内容上显示出自己的中立、专业、客观。

我在这里先申明,绝对不是想帮助汽车之家洗白,我当然看的出来汽车之家有一些文章,倾向性有一些值得怀疑的地方。比如:

【图】博越!我来了! 体验奇瑞SUV瑞虎7【图】名副其实 试驾奇瑞瑞虎7 2.0L/1.5T_汽车之家

瑞虎7真的有那么好吗?可能还不错,但是像博越一样好?我强烈的怀疑,尤其在这个假期的地方车展现场看过瑞虎7的实车以后。

我也咨询过一些开过这台车的媒体人朋友,并没有得到汽车之家这样高的评价。如果要说句What Car一样的“简单、直白、客观”的评价,正文就应该在结尾处这样写:“奇瑞瑞虎7,车还不错,4星 ——吉利博越,5星”。

但是,抛开上面这种例子不谈,汽车之家确实在内容体系的建设上,是有自己的一套,并且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资源,持续输出质量不错的车评内容。

为何在英国和中国,这样两个不同的媒体环境下,诞生了风格完全不一致的车评内容呢?

我也不知道。我只能猜测,可能是这样的:

在英国这种媒体环境成熟的市场,读者对媒体还是有信任度的,媒体也有较强的自律性,于是媒体自由而相对轻松的发表观点,读者接受观点。在这样的环境下,媒体会顺着读者的人性和需求,去写作。自然也会写的“简单、通俗、直接、中立、客观”。因为这些是普通读者所需要的。

普通读者,在人性上根本不希望看到“过分专业的技术解读和复杂到容易影响晚餐胃口的数据堆砌”,对于“这个车动力到底好不好?”这个基本的客观问题,他们需要的答案只是“Yes or No”。

而在中国这种媒体环境下,首先长期以来读者已经不信任媒体了。原因上文说过了。所以如果有一个媒体,比如汽车之家,想做一些好内容,就会设法把内容往复杂、客观、中立的方向去包装,在这个过程中,内容就会变得非常“项目全面、数据详实、逻辑清晰”。通过这种做法,至少有部分怀疑心不是那么强的读者会放松原本默认的戒备,接受这样的内容。

这种“项目全面,数据详实,逻辑清晰”的写作方法,在也很受欢迎。

一篇300字的干货,在获得的点赞,一般是不如3000字的冗长货色的。因为后者,看起来总是如此的“客观、中立、有逻辑”。

但是,归根到底,内容本来应该是以人为本的。你真的生来就愿意去看那些需要下拉几十个屏幕,点击好几次“下一页”,才能看完的“项目全面,数据详实,逻辑清晰”的汽车测评文章吗?

或者,你想要的汽车测评,本来应该是这样的呢?

期待和大家在评论区交流?大家更喜欢汽车之家的全面风格?还是What Car这样的简单直接?

相关文章

蔚来用车体验

坐标常州,2022年3月底提的蔚来es6,开了也快4个月了,从下定到提车只间隔了3个星期不到,效率可谓是非常之快了。蔚来的fellow服务态度还是挺不错的,就是后来跟我对接的交付专员有点拉...

配置诱人 试驾体验汉腾V7 1.5T+6AT(2021款汉腾v7)

配置诱人 试驾体验汉腾V7 1.5T+6AT(2021款汉腾v7)

[汽车之家 原创试驾] “人到中年不得已,豪华七座大皮椅”,这虽然是一句玩笑话,但从这句玩笑话中我们也能看到很多消费者在选购一台家庭用车时的具体需求。尤其是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全家一起出...

依旧是沉稳风格 丰田汉兰达燃油版全网首测(丰田汉兰达纯油版)

依旧是沉稳风格 丰田汉兰达燃油版全网首测(丰田汉兰达纯油版)

【太平洋汽车 评测频道】汉兰达自2009年由广汽丰田引进国产以来,已发展成为30万级别家用七座SUV的标杆。2020年10月,国内汉兰达销量正式突破100万辆,这也是中国市场首款达...

我在深圳开共享汽车初体验!(深圳共享汽车多少钱一个小时)

这几年共享汽车是继共享单车后比较热门的新鲜事物,目前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众多城市都能找到它们的身影!目前共享汽车品牌种类繁多,比较有名气的有Gofun出行、EVCARD、联程出行和Po...

尼康Z系列微单首款“真·旗舰”Z 9深度评测(尼康 z9 发布)

尼康Z系列微单首款“真·旗舰”Z 9深度评测(尼康 z9 发布)

  2021年对于日系相机厂商来说是个“旗舰年”,1月26日索尼发布旗舰微单α1,9月14日佳能正式推出全画幅专微相机EOS R3,随后尼康于10月28日给与有力回应,正式发布Z系列旗舰机型...

停车监控开启你的哨兵模式,70迈X200行车记录仪全景云台测评(70迈a500停车监控怎么设置)

停车监控开启你的哨兵模式,70迈X200行车记录仪全景云台测评(70迈a500停车监控怎么设置)

在两年前我就做过360、盯盯拍、70迈行车记录仪的对比测评,收到了很多网友的反馈,大多数反应的产品问题都集中在:机身发热、录制丢帧,然而这些问题在这两年基本上各大厂家都已经做出了完美的解决或...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