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媒体圈儿,还需要一套新车评测标准吗?(汽车媒体人买车便宜吗)
开门见山:汽车媒体圈不需要一套新的评测标准,因为消费者对于车的选择早就是标准无法束缚的了。消费者更需要的是一套智能推荐体系。 汽车测评标准是一个很开放的标准。 每个汽车厂商都有一套汽车评测标准 中汽研、中保研也有一套汽车评测标准 然后才是汽车媒体的一套评测标准。 所以汽车评测标准也有To B和To C两种。 汽车媒体圈的评测标准比较出名的就是之家的AH-100评测标准。实际上这一套评测标准把To B的评测体系中很具象化的、贴合普通消费者的测试项目提炼出来,加之以更好理解,更容易懂的方式呈现(刹车距离、加速测试、油耗测试) 这套测评标准的详细规则相信除了之家自己的编辑很少有人能知道。这些测试中真正被大多数人知晓并接受的反而是大活人测空间、行李箱测后备箱,很简单,很有用,除了身高,不需要其他任何参数。 这说明人们压根不需要一套数据详尽的测试标准,触动人们买车的点也绝不是某一个冰冷的参数,而是一个很感性,没有办法被数据测试出的东西。 有人说传统的评测标准无法兼容智能电动车,确实,不过即使能够兼容了,也仍旧无法衡量感性的东西。 技术越来越复杂,汽车本身越来越同质化。消费者越来越感性化。新车评测标准只能成为某些媒体的陈旧标识。消费者需要的是精准的主动匹配,而不是接受评测文章视频中数据的被动灌输。 汽车媒体圈需要的是一套新的新车推荐系统。它能够从冷冰冰的参数和测试结果中抽出形象化的词,然后推送给合适的人。 合适是一种感觉。冰冷的数据能够帮助你做决断,但作用越来越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