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汽车指纹锁行业怎么样?有啥可参考的经验吗?(小车车门指纹锁怎么用)

随着生物识别在技术和产业应用层面的成熟,以及高端消费产品市场的扩大,指纹识别技术正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原有的家电、家装、家居等行业,这其中就有我们熟悉的家用指纹锁。
这其中,汽车和住房均属于个人财产,在安全性和便捷性方面均有很大的需求,因此也就导致了汽车指纹锁与家用指纹锁的诸多相似之处。身处家用指纹锁行业的我们,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参考汽车指纹锁行业的发展历程、经验教训等。
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今天,小编就来给各位分享一下汽车指纹锁行业的现状和成功案例,希望能够给家用指纹锁行业的朋友们提供一些发展灵感。
01 汽车指纹锁的发展现状
自从19世纪卡尔·本茨发明了第一辆现代意义上的汽车后,一百多年以来,汽车在发动机、能源、外观、车身、底盘等各组成方面都有过不小的进化,但是最新科技应用到汽车产业总是存在着“延时性”。就拿现代汽车的核心组成——内燃机来说,它于1876年问世,但是一直到1886年以后才应用到汽车上,这其中相差了整整10年。
指纹锁技术同样如此。虽然早在2003年,奥迪A8L 6.0L quattro车型就配备了门把手指纹识别功能,但指纹识别解锁始终是作为一项辅助功能出现在中高级车型上,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吸引力并不大,远比不上家用指纹锁的5%市场占有率。
也难怪一些汽车分析师认为,近几十年以来汽车并没有多大改变。车上搭载的各类主流配置,只不过是从以前的豪华车上普及而来的。在这个快速变革的时代,汽车的发展总是慢半拍。
02 汽车指纹锁的发展困境
具体到指纹锁在汽车上的应用,小编认为其中存在着以下几个发展限制。
其一,汽车的使用环境要求较高。汽车需要经常暴露在户外环境,经受风吹雨打、雨雪冰雹、粉尘、紫外线照射等很多恶劣天气的考验,这是环境相对温和的家用指纹锁和手机指纹锁所不能比拟的。在这些恶劣天气下,指纹识别模块失灵、无法识别、误识别、使用寿命缩短等问题出现的概率会大大增加,同时也会增加清理和修理成本。
其二,汽车已经普遍应用了智能钥匙,由发射器、遥控中央锁控制模块、驾驶授权系统控制模块组成,除了开车门、启动发动机的功能外,还具有调整座椅和方向盘、控制主制动器和安全系统等功能。即使指纹锁解决了开车门和启动的功能,其他功能仍然需要一个独立的钥匙进行控制。
其三,大部分车型的智能化配置不足。指纹识别技术要想在汽车上广泛运用,一定不会只是解锁车门这么简单,还应和手机一样具备软硬件高度结合、多样功能互联的机制,否则指纹锁就只停留了噱头的层面了。
03 汽车指纹锁的成功案例
虽然有着种种限制和困难,但每个行业都有勇敢而卓越的开拓者,汽车指纹锁行业也不例外。
北京现代就是其中之一。今年 4 月份上市的北京现代第四代胜达,作为一款向主流用户推出的车型,它和同级别竞争对手相比,搭载了众多黑科技,其中就包括了指纹识别功能,这让它显得格外特立独行、与众不同。
为了解决智能化配置不足的问题,第四代胜达为指纹识别技术结合了众多功能。驾驶员按下配备有指纹模块的点火装置即可轻松启动汽车,并通过驾驶员偏好信息与指纹数据匹配,使车辆达到自己定制化的驾驶环境。着车后,车辆会根据驾驶员的喜好自动调整座椅、后视镜、导航系统、手机互联等预设状态。未来,该功能还将进一步扩大,能根据驾驶员的喜好自动调整温度、方向盘位置以及其他诸多定制化信息。
而且第四代胜达采用了电容式指纹识别模块,使得容错率降低至五万分之一。在指纹识别功能启用时,系统会进行自诊断和符合性判断,完全排除伪造指纹膜和指纹手套等情况的发生,安全性是普通智能钥匙的5倍。
在差不多同一时间段里,特斯拉在其Autonomy Day活动上推出的下一代Roadster车型上,使用了滑动式指纹识别功能。据参会者介绍,只要将一根手指往下滑动至汽车B柱的底部,就可将Roadster的车门打开。此外,还有三个水平安装的LED灯也会闪烁,以确认车门打开之前收到了滑动式指纹识别命令。
考虑到该技术已经出现在了Roadster车型上,依赖于指纹数据进行验证的锁定机制可能也将会配置在Model S、Model X和Model 3车型。如果车主的智能手机已经配置了生物识别数据读取器,还可同步其设备的安全功能(如果特斯拉应用程序中没有提供此类安全功能)。另外,滑动式指纹识别功能替代门把手,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气流阻力。
04 结语
总体来讲,汽车的指纹识别系统虽然先进性十足,但目前由于自身的短板,限制了进一步推广。以上介绍的北京现代和特斯拉的成功案例,都是在保障了指纹锁应有的安全性和便捷性的基础上,同时拓展了其他智能化的应用,让指纹识别不仅仅是用来开锁。只有当汽车指纹识别系统与网联互通功能的进一步融合后,才能够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实力。
同样,对于我们的家用指纹锁而言,借助5G通讯技术的东风,实现万物互联、多种智能家居互通也是未来的一种发展趋势。谁能顺应这一大势、实现智能门锁的跨越式发展,谁就能在未来的市场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