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麋鹿测试」到底是什么?对我们买车有何参考?(麋鹿测试是速度越高越好吗)
“麋鹿测试”的起源 对于车辆的麋鹿测试,最早是从上世纪末实施的,它的评判标准是汽车在某个速度下对于路上出现的障碍物进行回避,只要不出现汽车失控的现象即为合格,接下来会逐渐增大速度,直到车辆失控为止,而这时的车速就是车辆在“麋鹿测试”中的结果了。 “麋鹿测试”有什么用? 可以肯定的是,麋鹿测试一定不是空穴来风,它可以展现一辆汽车的回避能力,回避能力越强的车安全性当然也就越高。一般来说,底盘低、操纵性强的跑车会在麋鹿测试中拿到高分,而自重大、底盘高的SUV则很有可能在紧急制动和闪避时产生较大惯性,汽车也更容易出现侧翻等事故,可见各类汽车的安全性绝对不可想当然。 麋鹿测试可以在数据上反映汽车的回避能力,但不同的车型不一样,对于SUV来说,时速超过70km就已经很棒。 从麋鹿测试的诞生背景以及测试方面,我们不难看出来,麋鹿测试只是跟一款车的操控性有一定关系,但是更多的表现却是极限失控状态下其避险能力和操控稳定性。所以,目前部分消费者将麋鹿测试与车辆操控性直接等同,这就有些片面了。 而且,即使是麋鹿测试所展示的车辆的避险能力和操控稳定性,也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具有较多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个人认为,这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则、日常测试中,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很难达到“车辆极限状态”。日常使用车辆,我们都知道,对于同一辆车、在不同的时间、路况乃至不同的心情驾驶下,都会有不同的驾驶感受。目前大多数麋鹿测试,并没有固定的环境或者专业赛车手,在特定状态下进行驾驶,所以麋鹿测试的结果大都有一定的主观性。 而且,麋鹿测试主要是为了测试车辆在“极限失控”下的表现,目前资料显示,车辆在极限状态下侧向加速度能够达到0.8g的水准。但是,在日常测试中,测试者很难将侧身侧向加速度达到了这个水准,一般都在0.3g以内,与“极限状态”显然相差甚远。 二则、车身设计、车辆悬架、底盘调校、ESP车身稳定系统等,都会对车辆的测试结果有很大的影响。就拿ESP来说,一辆车如果ESP车身稳定系统在行驶过程中介入较早,那么这款车在进行极限“挑战”的时候,就会更容易通过。不过,这就意味着,这款车会失去一部分的驾驶乐趣。所以,对于很多车型而言,厂商都会根据车型的定位进行调校,而不会盲目追求“应试成绩”。 事实上,让麋鹿测试名声大躁的“奔驰A”翻车事件,就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ESP车身稳定系统对于麋鹿测试结果的影响。据悉,1997年第一代奔驰A级上市之后,在60km/h时速测试时,奔驰A级直接就翻车了。这让奔驰官方极为震惊,于是他们下令停产所有奔驰A级轿车,并且召回已经售出的车型。之后,采取了调低底盘、更换轮胎、加装ESP等措施,优化后的奔驰A级顺利通过麋鹿测试。 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看待麋鹿测试? 作为汽车测试中的一个常见测试,麋鹿测试并不神秘,也不全面,它能够较好的展现车辆操控的稳定性。不过,由于它强调的是“极限失控”状态下的表现,而且受到了车型吨位、车型定位、ESP介入点等影响,所以在测试的过程中,车身侧倾或者轮胎离地等都是比较常见的现象。 事实上,在中国车市知名度很高的丰田RAV4、雷克萨斯ES、JEEP大切诺基等车型,在麋鹿测试中,均发生了车身侧倾或者轮胎离地的现象。 不仅在中国车市,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市场,堪称神车的丰田Hilux在麋鹿测试时甚至差点翻车。难道仅凭这一现象,我们就否定这些车的操控性能不好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在中国车市,麋鹿测试引起了中国网友和消费者广泛关注,在一定程度上,这是中国车市消费者升级趋势的体现。只是,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很多网友对于麋鹿测试的认知存在较大的偏差。当然,这也是中国车市消费者成熟的一个必经阶段。